桩顶位移
沉桩施工过程中,相邻桩产生横向位移或桩上升现象。由于沉桩时使桩四周的土体结构受到扰动,改变了土体的原有应力状态,产生了挤土效应,地下土层
饱和密实,桩间距过小,沉桩时土体被挤到极限密实度而向上隆起,相邻桩一起被涌起,在软土地质路段
沉桩时,沉桩引起的土压力把相邻的桩推向一侧或涌起等。可根据土质情况调整沉桩顺序,采取间隔跳打法沉桩,调整桩间距,控制沉桩速度,沉桩期间不得同时开挖结构物基坑,需要沉桩完成后间隔一定时间再开挖,土体结构的自然稳定,基坑开挖时增加排水措施。
从建设条件角度来看
预应力管桩适用于地基土质为软土、砂性土、塑性土、粉土、细砂以及松散的不含大卵石或漂石的碎卵石类土,不易穿透较厚的砂土等硬夹层,只能进入砂、砾、硬黏土、强风化岩层等坚实持力层不大的深度。当遇砂层、孤石等沉桩困难时,可采用引孔措施。采用打入或静压预应力管桩,以强风化岩层为桩基持力层时,桩身穿越的大部分为软弱土、粘性土及全风化岩层,整体来说沉桩阻力不大。如局部残积层及全风化层中分布规律的孤石,在成桩过程中可能造成一定的困难。由于施工需要有振动沉桩锤、起重设备等大型机具,因此所需施工场地较大。
钻孔灌注桩适用于各种砂性土、黏性土,也适用于碎、卵石类土层和岩层。但对淤泥及可能发生流砂或承压水的地基,施工较困难。因此,钻孔灌注桩相比预应力管桩具有施工设备简单、操作方便、不受场地狭小限制等特点,但施工工期较长,施工质量不如预应力管桩稳定。
桩身断裂
桩在沉入过程中,桩身突然倾斜错位,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,而贯入度突然增大。
⑴产生原因
1)桩制作时,桩身弯曲超过规定,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,沉入过程中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。
2)桩入土后,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,把桩尖挤向一侧。
3)稳桩不垂直,打入地下一定深度后,再用移架方法校正,使桩身产生弯曲。
4)两节以上桩施工时,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一轴线上,产生了曲折。
5)制作桩的砼强度不够,桩在堆放、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。
⑵防治措施
1)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物清理干净,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钻探了解。对桩构件要进行检查,发现桩身弯曲超过规定(L/1000)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。
预应力管桩施工中应注意问题
1.挤土效应
预应力管桩属于挤土类型,由于沉桩时的排土作用,使土体结构受到扰动,从而产生挤土效应;施工顺序不当,施工中压桩速率快,沉桩数量太多;布桩过多过密,加剧了挤土效应。防治措置:
(1)为有效降低排土作用,对大面积深厚软土区沉桩或大密度桩基承台,一种方法是采用开口钢桩尖,让部分土体进入到管桩的空心中,以降低挤土效应(但对桩端持力层易软化的泥岩等持力层不适宜);另一种方法是对桩距较密部分的管桩可采用预钻孔沉桩方法,孔径约比桩径小50~IOOMM,深度宜为桩长的1/2,施工时随钻随打,或采用间隔跳打法。
(2)控制沉桩速率,一般控制在1m/min左右。并根据桩的入土深度,宜先长后短、宜先高后低。若桩较密集,宜从中间向两侧或四周进行。桩数多于30根的群桩基础,应从中心位置向外施打。对挤土效应明显的场地,因严格控制日成桩工作量。
(3)设置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,消除部分超孔隙水压力,减少挤土现象;设置隔离板桩或地下连续墙;开挖地面排土沟,消除挤土效应。
(4)沉桩过程中应加强临近建筑物、地下管线的观测、监护,对靠近特别重要的管线及建筑物处可改其它桩型。同时进行桩土隆起和桩顶上浮的监测,并根据监测结果对上浮桩进行复打。
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宜昌管桩的鼎特固于2025/2/22 15:23:32发布
转载请注明来源:http://yichang.mf1288.com/dingtegu-2843155760.html